致富周边科普

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? 水稻纹枯病用什么药

本文已影响 2.61W人 
水稻纹枯病用什么药,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?

水稻纹枯病防治规律在气温22度以上,相对湿度在97%以上开始发病,但以25-31度、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。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,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,乳熟后病情下降。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,以及偏施氮肥、秧苗生长过密、通风透光差、长期淹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。

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,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,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,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,乳熟期病情下降。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,适宜范围内,湿度越大,发病越重。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为80%时,病害受到抑制,71%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;气温18-34℃都可发病,以22-28℃最适,因此,夏秋气温偏高、雨水偏多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。田间菌源量与发病初期轻重有密切关系,历年重病区、老稻区、田间越冬菌核量大时,易导致初期发病较多。水稻栽插密度过大,稻田偏施、迟施氮肥,连续灌深水、连年重茬种植,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,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,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,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,乳熟期病情下降。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,适宜范围内,湿度越大,发病越重。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为80%时,病害受到抑制,71%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;气温18-34℃都可发病,以22-28℃最适,因此,夏秋气温偏高、雨水偏多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。田间菌源量与发病初期轻重有密切关系,历年重病区、老稻区、田间越冬菌核量大时,易导致初期发病较多。水稻栽插密度过大,稻田偏施、迟施氮肥,连续灌深水、连年重茬种植,有利于病害发生。粳稻品种一般较易感病,籼型杂交稻比较耐病。

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、气候、水稻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,在菌源充足,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,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,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,在水稻纹枯病流行高峰前进行药剂防治,是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。

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主要是稻株之间种植密度大,通风透气不良,在这种条件下,高温高湿时候纹枯病较宜发生。防治措施,水稻分蘖够苗后及时排水晒田,结合化学防治采用井岗霉素喷施禾苗控制纹枯病的发生。

水稻纹枯病多从池梗边的稻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氮肥大、组织柔嫩的稻田发病较重。纹枯病多在水稻孕穗拔节期开始发病,在高温高湿和大雨后,发病迅速。因为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病菌是立枯丝核菌,病菌存活在田埂上或田埂上面的上年残茬中,在高温和大雨后,先感染靠近田埂边稻株的下部叶鞘和叶片。逐渐向池中和稻株上部叶片及茎杆发展。

纹枯病又名云纹病、花脚秆,属真菌病害。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,主要危害叶鞘、叶片,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。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,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。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。水稻发病严重时,叶片早枯,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,即使抽穗,病斑蔓延至穗部,造成瘪谷增加,粒重下降,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,有时造成串顶。湿度大时或感病品种上,菌丝可扭结成菌核,初为浅(乳)白色,后期变为黄褐色或暗褐色,扁球形或不规则形,菌核以少量菌丝连接于病部表面,容易脱落。高温、高湿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、发展和危害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