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富周边科普

菊花菌核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

本文已影响 2.86W人 
菊花菌核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

菊花菌核病是一种在潮湿寒冷的天气下容易发病的一种病害,那大家知道菊花菌核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有哪些吗?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。

菊花菌核病的危害症状

初在茎中下部出现水渍状病斑,后变为灰白色;潮湿条件下,病部软腐,表生白色霉层,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状,内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,有时茎表面也产生菌核。

菊花菌核病的病原

在PDA上菌丛白色,毡状,菌丝体平展,粗糙,生长迅速。菌丝无色,有分枝,并产生分生孢子梗,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,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,其大小仅1.5-3×1-2(μm),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。

菊花菌核病的发生规律

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、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。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,子囊成熟后,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,随风传播,侵染周围的植株。此外,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。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,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。菌丝迅速发展,致病部腐烂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,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。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,适温5-20℃,15℃最适。子囊孢子0-35℃均可萌发,以5-10℃最有利。菌丝在0-30℃均能生长,20℃最适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,菌核50℃经5分钟致死。

菊花菌核病的防治方法

(1)农业防治。

合理密植,注意通风透气;科学配方施肥,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增施磷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适时灌溉,雨后及时排水,防止湿气滞留;深翻土地,清除田间病残组织。

(2)药剂防治。

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%多·硫悬浮剂600-7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-600倍液、50%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、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-700倍液、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,隔7-10天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

(1)农业防治。

合理密植,注意通风透气;科学配方施肥,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增施磷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适时灌溉,雨后及时排水,防止湿气滞留;深翻土地,清除田间病残组织。

(2)药剂防治。

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%多·硫悬浮剂600-7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-600倍液、50%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、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-700倍液、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,隔7-10天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常用药剂多·硫、甲基硫菌灵、混杀硫、多菌灵、扑海因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