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富周边科普

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

本文已影响 3.46W人 
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

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,又称麦尖眼点病,遍布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。早在1934年国外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,我国于1973年发现此病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,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、肥、密度的增加,纹枯病在我国江淮流域和黄河中下游麦区均有发生,而且日趋严重。据统计,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一般达50%以上,产量损失一般在10%-20%,严重时高达70%以上,对小麦高产、稳产造成极大的影响。

1病原及为害症状

1.1病原

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。以土壤传播为主,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。菌株生长适温20-25℃,13℃以下生长缓慢,5℃以下完全停止生长,30℃以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。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,除侵染小麦以外,还可侵染玉米、水稻、谷子和高粱等多种作物以及狗尾草、蟋蟀草、马唐和稗草等禾本科杂草。菌核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,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6个月左右,所以土壤中的菌丝和菌核是主要的侵染来源。

1.2为害症状

小麦纹枯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,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。小麦播种以后,发芽时若受病菌侵染常引起烂芽,麦苗不能出土;苗期感染,在土表附近产生褐色条斑,甚至造成黄苗和死苗;小麦拔节后,症状逐渐明显。发病初期,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,以后病部逐渐扩大,颜色变深,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,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,常早期死亡;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,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。病斑无规则,严重时包围全叶鞘,使叶鞘及叶片早枯。在田间湿度大、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,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,常产生白色霉状物。在上面,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,担孢子单细胞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基部稍尖,无色;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,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,病斑扩大,相互连成典型的花杆症状,烂茎,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,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,结实少、籽粒秕瘦,病株植株矮小,易倒伏。

2发病规律

2.1发病特点

病菌的菌核和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,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。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,伸出寄主表面,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。冬麦播种过早、太密,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,麦苗徒长的麦田,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、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,发病均较重。秋冬温暖,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,施用带病残体且没有腐熟的粪肥,以及酸性土壤,均有利于发病。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。

2.2病情不同阶段表现

纹枯病的田间发生和发展大体为冬前发生期、越冬静止期、返青上升期、拔节旺发期及抽穗后白穗显症期5个阶段。一般在冬前和拔节孕穗期出现2个发病高峰。

2.2.1冬前侵染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,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,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较低,一般在10%以下。

2.2.2越冬静止期越冬阶段气温低,病菌停止生长,病情不再发展。

2.2.3返青上升期随着气温的回升,病菌活力增强,但病害增长仍缓慢,病斑一方面向地上部扩展,一方面在株间发展,此时小麦处于拔节前期。

2.2.4拔节旺盛期病害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,随着气温的升高,病株率和病指迅速增加,水平方面表现为病茎数的增加及病菌由表及里侵染茎秆,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纹枯病在叶鞘位置的上升,这时小麦处于拔节后期至孕穗阶段。

2.2.5抽穗后白穗显症期抽穗后茎秆变硬,病菌扩散受阻,病株率和病指均达最高峰,虽然病害发展趋于缓慢,但病害的严重程度还在增长,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孕白穗,此时小麦已进入抽穗、灌浆阶段。秋冬降雨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。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,其次是雨量,再次是雨日,小麦拔节后,气温达10-15℃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。

3防治措施

纹枯病的防治,应采取/农业防治为主,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。

3.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

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尚无高抗类型,应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。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,抗(耐)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,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%-30%,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。淮北地区可选择皖麦33、皖麦50、淮麦20、郑麦9023和豫麦2号等抗病或耐病性较好的品种。在重病区,压缩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。此外,要合理施肥,增施有机肥(415万-610万kg/hm2),避免偏施氮肥,以提高植株抗性。

3.2加强田间管理

3.2.1轮作换茬

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,实行合理轮作,合理搭配茬口,避免重茬。

3.2.2适期晚播,培育壮苗

合理搭配茬口,在不影响冬前形成壮苗的前提下适当晚播,可减少纹枯病的侵染机会。淮北地区播种期可安排在l0月10日前后为宜。

3.2.3合理密植,精量播种

在适播期内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,控制密度,推广宽窄行的种植方式,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,培育丰产抗病的群体结构,可明显减轻病害。根据目前土壤肥力及播种时间,播种量一般掌握在60-120kg/hm2,基本苗控制在225万/hm2左为宜。

3.2.4除草与施肥

一般播种后喷洒除草剂,春季结合中耕除草,实行配方施肥,氮肥施用采用一底一追一补0的运筹方式。即50%氮肥作底肥,拔节期用40%氮肥追施,抽穗期前后用10%氮肥加少许磷钾肥作根外多次喷施。实行配方施肥,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,增施磷肥和钾肥,做到稳氮、补磷、增钾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切忌偏施氮肥,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,诱发病害加重。

3.2.5起好排水沟

小麦一定要起好/四沟0,使沟沟相通,达到明水能排,暗水能滤,雨停田间无积水。合理浇水,控制基本苗数量,防止旺长。搞好低洼潮湿田的改造,及时排除田间积水,降低田间湿度。

3.3药剂防治

小麦纹枯病的药剂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,重病田要辅以早春田间接力喷药。

3.3.1药剂拌种

对于新麦田或轮作麦田,采用药剂拌种就可以控制为害。一般采用三唑类杀菌剂,也可采用33%纹霉净(种子量的0.25%)或25%粉锈宁(种子量的0.1%)拌种或小麦种衣剂包衣,压低苗期病情基数。

3.32越冬期防治

秋苗发病较重地块用10%井岗霉素1500g/hm2喷雾,或25%粉锈宁500g/hm2喷雾。淮北地区防治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。

3.3.3返青拔节期防治

合理追肥浇水,控制田间群体密度。2月下旬-3月中旬,根据病情发展和气候条件(病株达10%以上),且春季雨水较多时要及时防治。淮北地区一般在翌年2月底小麦开始返青时进行防治。井冈霉素为首选药物,可用10%井冈霉素2250g/hm2或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-1500g/hm2喷雾,必要时防治2次。三唑酮用量以1500-3000g/hm2为宜,并加大用水量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